Author Archives: moverehab

不宜久卧

一般病人住院時都是在床上休息,不過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人提出應該盡量減少卧床,例如遠至古時的黃帝內經《素問宣明五氣篇》已指出「久臥傷氣」,以下網址亦有一份文獻講解長時間卧床對身體各系統的壞處﹕
http://www.ncbi.nlm.nih.gov/…/PM…/pdf/westjmed00105-0054.pdf

對於中風後仍住院的病人,如果身體無特別醫療問題,我好多時都會叫病人家屬盡量幫病人坐起,因為卧床太久會令身體出現問題,要處理亦十分花時間和體力,尤其上了年紀的病人,一旦卧床太久,腰乏力、肌肉萎縮、關節變硬(我經驗中見過最快的是一個婆婆只須兩星期,腳由可以完全伸直放平在床到變成曲起攣縮),到時要學習坐、企、行就更難了。

久卧會容易令關節肌肉繃緊攣縮,Bobath療法導師Patricia M. Davis亦在其書本中提到﹕

“The development of contractures should never be accepted as inevitable because they are not a symptom of the brain damage itself but of its management.” ,指出攣縮是由於處理不當而不是由腦部損傷所致。

如果不熟習由卧床至坐的方法,可以先利用醫院床的遙控,一步一步較高病人上身,由於每個病人的接受程度都不同,每次應逐少逐少較高床頭,例如每傾斜20-30度就停一停,讓病人適應。

較高時要注意病人的反應,例如如果病人申訴頭暈眼花或失去知覺,就要立即放平病人,平躺及抬起雙腳,並請醫護人員協助。坐起後應查問病人感覺,亦要叫病人深呼吸幾下,使血液可以回流腦部,防止休克。由於每個病人都不同,故必要時請向醫護人員查詢,免生意外。

如果家屬有信心,可以將病床較至最低(使雙腳可著地),協助病人坐在床邊,由於無病床的倚靠,病人會較易跌倒或在床邊滑落地,故必須小心扶住病人,或者找多一位家屬協助扶持,家屬亦宜小心自己的姿勢,以免扭傷。

如何扶起卧床病人片段﹕

我的口頭禪

每個人工作時都有自己的口頭禪,例如「OK」、「得唔得」、「靠得住呀」等等,我自己工作時都有一套口頭禪(以下是一部分)﹕

你試下先啦…
睇下得唔得…
唔怕,你做丫!
盡你所能做!
Ok架!
得喎!得架你!
俾啲力丫!
出啱力架喇,hold 耐少少!
諗諗佢…諗諗佢…

這些口頭禪的共同點都是想病人嘗試,並給予鼓勵。因為很多病人都抱著「我中風了,不能動,請治療師用你的方法幫我吧」的心態。當然我們會盡辦法讓病人活動,例如給予指引、做預備功夫(例如擺姿、鬆解肌肉關節、給予電療熱療針灸……)等等,但到最後最重要的都是要病人親身嘗試參與活動。

可能病人心裏會問,我癱瘓了,自然不能動,叫不能動的去動,這不是就像在沙漠找水,石中取血嗎?治療師你的腦袋有問題還是聽覺失靈呢?

我的答案是「對了一半」。

中風後當然手腳動不了,但很多不是完全沒活動能力的,我們可以由肉眼看到肌肉有一點抖動,或者病人出力時抽起了一部分的肢體,那已經是活動的開始了。當然這些活動很原始、很粗糙,不像以往動作般精準、優美,不過這已是一個好的開始了,而且更要病人得知這是一個好的開始。

有了這個基礎,我們可以得知病人有什麼肌肉可以控制,控制不到的原因是什麼,再想辦法將動作做好,改好,而不是停留在爭拗「我動不了仍叫我動」、「你是治療師當然你要同我活動」這問題上。而很多時,如果病人真的肯試,一般都會有進展的。

就算真的不能活動,或者憑肉眼察看不到有活動,如果病人肯先想像活動,腦中有關這個活動的神經系統都會活躍起來的。雖然肢體上看不到太多動作,但只要在腦中思想一下,也是對復康有幫助的,所以我常叫病人至少都「諗諗佢…」。

希望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後,可以應用在自己的復康之上。
(亦明白到我不是一個傻瓜治療師 :-))

有關活動想像與中風復康的一份參考資料﹕http://www.sciencedaily.com/releases/2015/…/150409150812.htm

最緊要快!

有日收到一位女士的電話,說她爸爸昨天在家中暈倒,不醒人事大約十五分鐘左右,之後甦醒過來,但覺左邊手腳有點麻痺,問我可否出診治療。

我當時拒絕了她的邀請,並勸她立即帶爸爸到醫院,因為如果貿然接手,可能會延誤病情,使病人得不到應有的治理。雖然病人現時已經甦醒,不過再中風的風險仍然是高的,所以都是勸該女士帶父親到醫院檢查為妙。

古時由於技術及環境資源所限,一旦有人中風,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使用針灸去刺激病人甦醒,例如急刺十二井穴放血、用艾灸灸肚臍以壯元氣等,可以有一定的幫助。而隨着時代進步,醫療技術已較以往昌明及準繩,而香港的交通網絡亦很發達,中風患者及早入院治理是可以提高存活率及減低致殘率的。例如一些血栓形中風患者,如在三小時內送到醫院,並由醫生注射藥物減低腦栓塞,可以大大減低致殘率及日後康復的時間,如果錯過了這「黃金三小時」,這療法亦不適用,就只有看情況而決定治療方案了,但至少醫院會為病人做一連串的檢查、監察,總比待在家中好。

針灸治療中風的療效是肯定的,而大家亦不時由媒體(例如﹕電視劇)或親友口中得知「中風早點做針灸好啊」這一概念,不過這不代表可以完全摒棄現代醫學的治理,讓病人得不到最合時的治療。所以如果有以下中風病徵,先不要想什麼隱世療法、神秘治療了,還是快點到醫院吧!!!!

附圖﹕

美國有”FAST”「快速」方法以測定病人是否中風,方法如下﹕

F: 面部肌肉不對稱

A: 雙手提起,一邊上肢不自主地跌下、無力

S: 言語困難

T: 抓緊時間,快打999

FAST

FAST

圖片來源﹕http://www.strokeassociation.org/STROKEORG/WarningSigns/Stroke-Warning-Signs-and-Symptoms_UCM_308528_SubHomePage.jsp

 

而香港亦有類似方法,稱為「談、笑、用、兵」

談、笑、用、兵

談、笑、用、兵

(圖片取自中風基金網站﹕http://www.strokefund.org/prevention_part1.php)

如何對付肌張力?

如何對付肌張力?

網誌日期﹕3-7-11

不少中風患者都面對肌張力過高的問題,何謂肌張力?

肌肉本身需要一定的鬆緊度才能發力的,所以即使沒有中風的人都會有一定的肌張力。但肌張力過高或過低,就會出現問題﹕肌張力過高時,肢體會向某個方向屈曲、強直。而肌張力過低時,肌肉則會萎軟無力。合適的肌張力應該是「既可以支持身體,又不妨礙肢體活動」。

針對患者肌張力過高的問題,一般都會以拉筋、使用硬式支架或利用針灸、推拿去處理。這些方法的確可以暫時處理肌張力過高的問題,因為過去已有研究已指出,長時間低重力的牽拉可以將肌肉拉長,而推拿後血液循環較佳,肌肉亦會較之前鬆軟。但奈何治療後肌肉只能放鬆一段時間,每當患者進行用力的動作、打呵欠時,過高的肌張力便再回來了。

那肌張力不正常是否無得救?為何會出現肌張力呢?

這有時是因為近端例如肩膊、腰、髖等地方的肌肉乏力,而其他遠端的肌肉則用力收縮去補償,就會出現肌張力過高的問題。或者用另一個說法,高肌張力是來源於近端肢體乏力(肩、腰髖部等),而遠端、較易控制的肌肉(手指、小腿等)則拼命出力協助,此等力量一出,就掩蓋了其他肌肉的活動,造成中風者常見的「手曲腳直」姿態,完全沒有實際功能,甚至影響步行、抓握等動作。

肌張力並不是肌肉過度有力,反而是肌肉無力的象徵,要改善肌張力,必須由根源著手,找出乏力的肌肉(通常是肩膊、腰髖部等肌肉),再加以鍛鍊,往下的肌肉才不會越幫越忙。

有時會聽到中風患者運動後覺得肌肉「鬆」了,就正是這個道理。因為近端肌肉在活動後得到鍛鍊或喚醒,遠端肢體的肌肉便不用反過來幫忙,更可以騰出來做一些較為有功能的活動。所以肢體在運動後一般是較「鬆」和「好用」,當然要維持這個狀態,還是需要有恒心的去鍛鍊,那是被動式治療所不能取代的,所以我常對病人說「苦口才是良藥」,肢體是你自己的,人們怎都不能幫你去控制它,對嗎?

至於肌張力過低的肌肉,我們可以使用「肢體負重」(weight-bearing)去引發力量。當然其他手法例如PNF都是可以促進肌肉發力的。治療時亦要有耐心,因為肌肉的力量是需要時間去「谷」出來的,而肌肉剛有力時可能連肉眼都未能察覺,或只是一些抖動,未能大到帶全肢體活動,所以需要有耐性練習,亦不必太苛求自己。至於利用肢體負重,尤其是上肢,必須要注意負重量不要過大,並要有足夠的承托(例如支架、氣墊等),以免損害由軟弱肌肉有限地保護的關節。另外,振盪亦有可能會增加肌張力,不過尚待更正式的研究出爐。最後值得一提的是,對於肌張力已經過低的肢體,進行按摩可能會令肌張力進一步下降,所以最好先了解自己的病情,再選擇合適的治療。

上肢動態復康支架

上肢動態復康支架

網誌日期﹕11-1-2011

時常聽說中風後上肢較下肢較難復康,這是因為我們走路要靠一 雙腳,怎費力也會想辦法指揮到患側腳前行,但很多日常工作可以單手完成,當患者只要用健側手便可完成工作時,便會放棄使用患側手,形成「習慣性廢用」,此 後患側手就如同沒用的工具一樣,放在身體旁邊,久而久之更會攣縮。

為什麼患者喜歡用健側手完成所有工作?這是因為用患側手一般 會較為「吃力不討好」,除了練習外,費力而又未必完成到的工作相信沒太多人會喜歡。而腦部正正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指揮自己,所以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,我們必 需要給患側手機會,並讓它執行一些較易的工作,以獲得成功感去啟動腦部重新面對及學習患側手的應用。

由美國引入的Saeboflex正正能給予機會患側手工作, 由於中風後,患側手一般會呈現屈肌過強及痙攣的狀態(即手指抓曲、手肘屈起等),使所有的上肢功能變得不可能。而支架的彈弓恰巧就協助患者打開患手,使患 手可以作抓握的動作,再配以重覆及頻密的練習,手部的功能便有機會回復了。

以下是腦部運動區的分佈,我們可以看到手本身已經佔運動區很 多的位置,這是由於手部的肌肉較多而複雜。以往的治療一般會以「近端至遠端」的方向出發,即先練好肩膊,再練好手肘,最後才練手指。不過如果以運動區的分 佈來看,訓練手部對腦部的刺激應該會較多,而當上肢進行活動時,我們多數先考慮手將要做什麼,然後由肩膊、前臂等去配合,所以以手部作為上肢功能訓練的起 點,亦不失為一個好方法,更能預防患側手因未被使用而攣縮。

圖為腦部運動區切面,顯示手在此區的面積比其他地方更大

在復康治療上,除了找對方法外,強度及重覆性亦很重要。因為 腦部是需要一定份量及持續性的刺激,才能學會某種技能的。如果每次治療後患者在家都不去練習動作,復康便會大打折扣。此輔具的好處在於可以讓患者回家練習 (通常是每日兩次,每次大約一小時),能重覆刺激患者腦部對患側手的感知,再配合其他治療,才能使患者更易進步。

要使用這種療法,上肢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活動能力,例如肩膊能活動15度以上、手指有輕微的抓握力等,治療師會評估上肢的狀態,然後選擇最合適的療法。

打機治中風?

打機治中風?

網誌日期:2009-08-27 17:00

所謂「勤有功、戲無益」,打機對於廣大家長來說當然不是一件好事,不過有無想過打機也可以協助中風患者復康呢?

真的要佩服日本人的智慧,他們發明了一種利用身體動作去控制的遊戲機﹕wii。那遊戲機與一般用手掣打的不同,他們是利用一個動感控制器或平衡板去進行遊戲的。

那與中風復康有何關係呢?

中風患者常見的活動問題是肢體活動困難和平衡力問題,而這遊 戲機正正就是利用這兩個元素去進行遊戲。在我上大學的年代,已經有一些與平衡訓練板一同發售的平衡力遊戲,但奈何那些遊戲畫面較簡單、遊戲沉悶(通常是將 某件東西放到某處之類),再加上費用高昂(動輒以萬元計),未必是患者所能負擔的,但現時wii的售價(主機+手掣+ wii fit平衡板)大概也只是二千元左右,兼且遊戲商在設計遊戲時已把大量有趣的元素加入,而畫面、故事情節、人物設計亦十分得意,實在十分值得推介。

我與患者練習時比較常用的遊戲是《wii fit》,因為這遊戲有很多平衡力的遊戲,多數遊戲要搭配專用的平衡板去完成,亦有不少涉及肢體動作的遊戲。對象通常是活動能力較佳,只欠平衡力或肢體欠缺活動的患者,以訓練他們的平衡力、反應等。

另一款遊戲是《wii sports》,這遊戲以訓練上肢為主,例如打網球時可鼓勵患者多利用患側手,又或者站著並利用健側手打網球。前者可以訓練患側手的活動能力、角度、反應 力,後者則可以訓練站立平衡、反應力、軀幹轉動等。打棒球動作可訓練雙側肢體的運用,對角動作等(如圖)。我有一位年青時已是網球發燒友的中風患者,打起 《wii sports》網球上來的確有板有眼,重拾昔日打波的樂趣。從這樂趣中改善患肢活動幅度、軀幹扭動的角度及重心轉移能力等,使治療變得更開心和積極。

wii的遊戲有很多,我用以上兩套遊戲已達到不錯的訓練效果。除了遊戲本身提供的難度外,站著玩、企在wii fit板上玩、用患側手玩等等亦可以將難度提高,不用買太多遊戲已經有不同的訓練效果。

當然安全亦是很重要的考慮,平衡力欠佳者最好有人在旁才玩企立的遊戲,或扶著助行架以保持平衡,最後亦應該留意休息時間,不要假借「肢體練習」為名,沉迷打機為實啊!

wii實在是一件有趣而有效的訓練工具,比起「要做這動作,要做那動作」的刻板肢體訓練吸引,更能確保患者有足夠活動量。它已經成為我物理治療部常用的工具之一,如果患者可以負擔的話,我會建議適合使用的患者購買回家使用,我從旁指導練習。

解讀「黃金期」

中風後,家屬往往感到焦慮,因為既要盡力照顧患者,也要盡快物色有效、可信賴的治療方法。一聽到「黃金期」這三個字,使他們更焦急 …

「復康黃金期」一般是指中風後三個月至半年的時間,這段時間的患者的功能恢復得相信會比較快,所以坊間都認為中風後的這段時期就是做治療的黃金時間。有些家屬甚至因為不能及早為患者找到合適的治療而耿耿於懷,到底「黃金期」有無根據?

科 學界開始發現,腦部是可以重塑的( neuroplasticity ),雖然神經細胞在中風後會死亡及失去功能,但腦部仍會透過重新調配腦部的區域、長出新 的神經通路等以應付各種需要,最重要是患者肯學習、嘗試使用患側肢體,以引發重塑。根據這學說,無論中風多久,只要有適當的刺激、訓練,以提醒腦部去重 塑,天天也是黃金期。另外中風後,腦部可能會像電腦出錯一樣「當機」一段時間,等到腦部的新陳代謝開始穩定後,患者的功能便慢慢開始恢復了,這豈不是說明 「黃金期」的概念是錯的?

非也。

中風無可否認是腦神經的問題,但肢體與腦部是互動的,中風後由於患側肢體活動減少, 很容易會造成肌肉、關節的併發症。例如肌肉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張力、關節由於肌肉張力而處於攣縮的狀態,難以打開或過份強直等,這都是阻礙中風復康的大 石,亦是中風後要盡快處理的問題。因為攣縮的時間越長,肌肉越緊,關節硬便越難打開及使用,要遑論要做功能性的動作(例如抓握、步行)了。

除 此之外,很多人在活動時只會留意結果,是不會在意過程的。當中風患者只要用非患側手就可完成進食、抹臉等動作時,他們會漸漸地認為利用非患側手已經足夠, 漸漸地減少使用為他們帶來失敗感的患側,隨著時間流逝,患側手廢用的情況更嚴重,帶來的失敗感,甚至無能為力感便更多,形成「廢用、挫敗、更廢用」的惡性 循環。所以中風復康除了是有腦神經、肌肉關節這兩塊大石外,還有「記憶」這塊大石。要教導患者使用正確的方法活動,或多點使用患側,便要在他們養成「只用 好手,不用壞手」這個習慣前開始。否則日子久了,要他們戒掉這些習慣,再重新學會使用患側,這個「從反學習到再學習( unlearn and learn )」的過程肯定比一開始就習慣多利用患側更艱辛。

中風復康就如與時間競賽,所以還是盡早做適當的治療及肢體運動較好。

網誌日期: 2009-07-31